五一选择避开高峰期,提前两天回了家。可能人在外面久了,还是会想家吧。即使我那么不情不愿,回到那个让我迷失,让我感到冰冷的家。
但家……一直是家。我没法否认。那是生我养我的家,温暖我的家,即使也是伤害我的家。
我以为我不会想家的。但谁也免不了俗。我很想家,我喜欢呆在父母身边。准确的说,是呆在那个温暖的家。
数月未归,大概是离得久了。我竟发现我开始喜欢有人管着我。我感受被在乎,被爱,无论是什么样的形式。总有一刻,我意识到家一直是依靠,家一直是港湾。即使那个家冰冷,即使那个家古板严肃,即使那个家破碎。
记得我那时写下日记:“家,不总是个家”。
是这样吗?
不,不应该是这样的。
家,始终是家。我永远都没法否认家,否定家。家无可替代。
但我不能被家牵制,我不应该被家束缚。直到我离开家头也不回的朝着远方走去,我才懂得,家一直是家,没有人能够抹灭它。但我为此感到痛苦。直到某一刻,我忽然意识到,首先是有“我”,才有“我们”,才有家。从小潜意识里被灌输以”爱国“思想的“先有国再有家”,在这一刻被修正——“先有家才有国”。进一步延伸,即 先有我,才有我们,才有家 。
我喜欢那个温暖的家,但我知道,我没办法留在家。我没办法离开那个我没有根的城市,那个冰冷无依无靠的城市。
梭罗在《瓦尔登湖》里写到:“ 人只有在举目无亲的远方,才能活的真诚。 ”
我在远方孤独,我在远方默默成长,我在远方慢慢长大。
远方不是家,但远方又像是另一个“家”。
莫怕孤独, 生而为人,只能节哀 。